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汉源姜氏的传奇故事!

    信息发布者:jw995179
    2019-06-26 09:35:36    来源:天下姜家人   转载


    11.jpg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麻城移民文化主题公园


    700年前,他们跟随朱元璋转战长江南北,成为大明皇帝的开国太保。

    630年前,他们从湖北进军黎州(汉源),在流沙河畔扎营盘,戍边又务农,让荒山变良田,为百废待兴的黎州守土开疆。

    630年后,将士戍守之地成为花果之乡,将士的后人也开枝散叶,在汉源繁衍发展。

    他们就是汉源姜氏,一个在大渡河畔生存繁衍了600多年的传奇家族。

    沿着滔滔大渡河,拐进流沙河畔,寻访姜氏后人,从《姜氏宗谱》中找寻那些姜氏先辈的传奇故事。600多年家国情怀,气贯历史长空。

      

    112.jpg


    麻城移民文化主题公园


    1、转战长江南北,屯兵戍边黎州

     

    “湖北调兵黎州,在流沙河畔扎营盘,戍边又务农,让荒山变良田。”一个小院内,今年80岁的姜安耀正在饮茶纳凉,闲话家常。


    6月25日,汉源县宜东镇老街。百年木屋林立,路旁花果飘香,行人熙熙攘攘。


    “我们汉源姜氏的祖先,是在明洪武四年,同七姓子弟兵一起被朝廷派到黎州保家卫国的”姜安耀望着门外,拿起一本厚厚的《姜氏宗谱》,向客人讲起了家族历史。


    “七姓子弟兵”,一支改变了汉源地方史的军队。《汉源县简史》上载,明朝初年,一支湖北大军奉调汉源。士兵由姜、黄、李、任、瞿、蒋、张等七姓子弟组成,故称“七姓子弟兵”。


    领兵将军之一姜明礼,他的父亲曾随朱元璋征战多年,是金陵皇宫守卫。

    话说元朝至正年间(公元1355年),来自湖北麻城的年轻人姜和固参加了朱元璋的义军。姜和固开始了戎马生涯,南征北站。


    此人的功劳在朱元璋称帝后得到肯定。1368年,朱元璋建立明王朝。在都城金陵内,姜和固成为了朱元璋的御林军士,并成为皇家都城外一个叫聚宝门的守卫头领,保卫皇城。


    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姜和固调任四川任四川布政使司,也正是这一年,姜和固的三个儿子姜明德、姜明清、姜明礼随军出征,同七姓子弟兵一起进入四川。


    作为四川布政使司之子,姜明礼有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。


    1381年,朱元璋派傅有德等名将南征割据云南的元朝梁王,姜明礼亦在其列。当年十二月,明军入滇,大败元朝残部,云南收复。


    1382年,姜明礼和七姓大军从云南撤回留守大渡河龙潭口(今汉源县万功乡),便再也没有离开。

     

    113.jpg

    麻城移民文化主题公园


    2、戍边又务农,荒山变良田

     

    “我们汉源姜氏,都以姜明礼为始祖。”姜安耀指着家谱说,“你看,上面写着‘原古黎州房版本’。”


    为啥要专门注明是黎州房呢?

    “限于精力和篇幅,我只能收集到有关汉源姜氏的史料,所以我们要在家谱上注明黎州房。”姜安耀说。


    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年),姜和固在重庆病逝。


    姜和固在重庆去世后,他的三个儿子也在各处安家。《姜氏宗谱》上记载,长子姜明德,袭大太保,迁居邛州;次子姜明清,袭二太保,迁居雅安干河子;三子姜明礼,袭三太保,留守龙潭口大渡河,落业古黎州,家住蛮庄(今汉源县富庄镇河东村)。


    让我们再回到1382年,姜明礼戌守黎州之时。那时,摆在姜明礼等“七姓军”面前的,不仅是建功沙场。在经历了元朝近百年的高压统治后,汉滇藏结合部的重镇黎州元气未复。为了充实黎州,明太祖派劲旅长期屯驻,一边守土御侮,一边屯田生产。


    在刚遭受了百年乱世的黎州,姜氏子弟和其他六姓子弟加入了“黎州户口”。

    姜明礼迁入“黎州户口”的最好办法是,与当地一名叫作妙仙的女子结婚。成家后,他也从大渡河畔迁居到古黎州的蛮庄。在那里,他和姜氏后人开荒种地,繁荣家族。


    民国版《汉源县志》上载,明初秦楚填蜀,七姓军戍守大渡河。爱国将士接踵南来。“编户齐民,秦楚籍者十居八九”,他们是战后汉源的发展动力。

    姜氏后人,在汉源安居乐业,他们在荒山里勤劳耕作,让大渡河畔花果飘香。


    如今,在汉源县各乡镇,都居住着姜氏后人。

     

    114.jpg


    3、姜氏有大院 ,磨罗变美罗

     

    “在姜氏历代的族人中,并不缺少像明礼公一样,开疆拓土之人,石棉县美罗乡的一度繁荣,也是我姜氏后人的功劳。”姜安耀激动地说。


    话说清雍正元年(1723年)的某一天,在今汉源县富庄镇的姜氏家族内,诞生了一名男婴。这是继姜明礼进驻汉源后的第十代子孙,他的祖父姜启信为其取名为姜维玉。


    姜维玉在幼年时,喜好读书,也练习武功,精明强干。少年时,姜维玉就随祖父姜启信迁居贵州省,担任田赋粮官等职。26岁左右,他弃官从商。经商生活,让他常常往返于川黔道上,有时也回黎州老家。30岁时,他回到原藉黎州,选择在大渡河畔一个叫磨罗的荒地安家。磨罗就是现在的石棉县美罗乡。


    那时的美罗,一片荒山草原,但土壤肥沃,地势平坦,又有水源,气温适宜于种植五谷,人畜生长。


    姜维玉通过精心考察,最终在此修房造屋,垦荒务农。先后建造了两座姜家四合大院。


    如今,在石棉县美罗乡,还有姜大田、姜大塘等地名。


    据说,在姜维玉及其后人的努力下,多年之后,美罗良田、果园比比皆是。


    美丽富饶的美罗,吸引了众多外地外姓人迁入,愈发繁荣起来。姜家院子门前的道路,慢慢演变为美罗街道。而历史上,美罗也一度成为大渡河沿岸的商业枢纽之一。

     

    115.jpg

    麻城移民文化主题公园


    4、将门无弱兵,文武传后辈。

     

    6月25日,汉源县宜东镇长河坝。

    天空下着小雨,80岁的姜安耀健步行走在公路上。


    “我们祖上大多都学武,出了很多武功高强的将军。”姜安耀说。

    姜安耀是汉源姜氏的第16代子孙。


    姜明礼曾任洪武大将军、千户总领、三太保等军职。作为始祖,姜明礼为子孙后代塑造了一个榜样。姜明礼的后人中,大多喜欢舞刀弄棍。当然,这与明代军制世袭制度有关。


    姜明礼的儿子姜子刚、姜子明、姜子经三人,都分别任过千户总领等职。在明代,姜氏后人也大多以千户或将军身份出现。


    姜氏族人中,将军、千户的荣誉,随着明朝的灭亡逐渐消失。但无论如何,汉源姜氏一族的儿郎,用鲜血守护着黎州的土地,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芒。


    最耀眼的光芒之一,要数明末清初的姜璿。


    明末清初,张献忠入四川,四处扰乱,造成战乱不断。姜氏世袭将领正是姜璿,他率领其余六姓将领出兵雅州(雅安)、嘉州(乐山)。据说,姜璿曾率领军队将张献忠制于龙观山(今雨城区对岩镇)。


    那一次战役,特别惨烈,七姓将领大多阵亡,独姜璿安全脱困。不幸的是,后来他在夹江抗敌时阵亡。


    姜氏效忠的明朝虽已覆亡,然而姜璿和其军士无一屈降,浩气如虹,甚至感动了后朝。


   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,清廷感怀将门忠肝义胆,御命汉源富庄建忠烈祠,铸铜像供后世瞻仰。


    如今,忠烈祠早已不在,仅留下遗址供人凭吊。

    不过,近几年,姜安耀召集族人,在富庄镇建立了姜氏祠堂,以便后人了解家族历史,瞻仰家族的先辈。

     

    116.jpg

    陈应松/大迁徙: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


    5、理清宗谱明祖要,留给后人振家声

     

    6月26日,汉源县宜东镇老街上,姜安耀正和朋友史明举一起调查老街上的茶马古道遗存。


    上世纪90年代,姜安耀在当时的汉源县宜东政府部门工作,研究宜东茶马古道文化。


    在研究过程中,他对家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

    从姜明礼进入黎州到现在,已有600多年。子生子,孙传孙,已传22代了。房系多,人口多,排行不统一,谱书又少,多数族人甚至没有见过谱书。


    姜安耀发现,在这600余年中,各房系也曾分别创有分支谱,但没有一本总谱书。


    1992年,姜安耀退休后集中精力收集史料,了解家族历史。


    走街串巷,爬山涉水,远到几百里外,近至同村同组,凡是听到哪里有姜氏家族的历史资料,姜安耀都前去寻找。他组织成立姜氏家谱研究组,共同续写家谱。


    为了后辈人明确姜明礼与父亲姜和固父子二人一生经历,他们根据各谱散记有关史料,写成《和固公传略》《明礼公传略》。


    1996年清明节时,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,姜安耀等人终于完成了《姜氏宗谱——原古黎州房版本》的印刷成册。


    如今,姜氏家谱已成书16年,姜安耀转而收集茶马古道的相关资料。


    “希望姜氏后人不忘本,也希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乡能为更多的外人所知。”已到耄耋之年的姜安耀,仍在尽自己的努力,为族人和家乡,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